邓希泉:共青团改革步入进行时
邓希泉:共青团改革步入进行时☃《邓希泉:共青团改革步入进行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完备,为中国和世界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其次,中东局势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从目前情况看,中东动荡局势对国际能源市场最大的影响是高油价。2011年4月5日,布伦特国际原油价格已突破120美元/桶,国际社会对油价预期还在不断攀升,有预测说未来几周内国际油价可能将轻易突破130美元/桶大关。当下国际油价极度攀升和投资者对市场预期不利有关,主要源自目前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中东地区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地缘政治环境影响国际油价走势。而高油价也是近期中东局势对世界石油市场最大的考验。,[2]游云福.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分类与基本特征[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
第一,做大、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逐步消除“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经济根源。做大、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重中之重。作为全民利益和社会公正秩序的体现者,政府有义务支持和帮助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阶层建立一个正常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科学的、公平的利益整合机制,在多元化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基础上,有效地整合利益要求,化解利益矛盾,以真正体现出政府的公平与公正。,中共十四大报告,鉴于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独创性贡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这一概念突出了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也表明了这一阶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特征。为什么要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前加上“邓小平同志”?中共十四大报告对此作出了解释和说明:“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必须针对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论述具体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研究“执政党的权力”?显然,这一研究是出于现实的需要,那么,现实需要是什么?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因为现实的需要才会出现理解概念的“活生生”的语境,而且这一语境是一国的特殊语境,不是“普世性”的语境。,表2:2003—2009年主产区土地征用统计表(单位:平方公里)
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重抓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创造了必要条件。但上层建筑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却没能及时跟进,许多方面表现明显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革,造成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诸如贫富、城乡、工农之间差距的明显扩大,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深化改革,正确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把上述差距控制在一个令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比较合理的限度内。另外,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较为严重的不正之风、官僚主义以及腐败蜕变,不仅直接破坏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而且导致了党群和干群关系的异变,甚至激发局部的尖锐冲突。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根本原因则是上层建筑领域中社会政治体制、领导制度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造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步伐与进度,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仅是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多种类型和性质的社会矛盾并存。在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问题群中,既有传统社会主义的矛盾,也有传统资本主义矛盾;既有经济发展不足的矛盾,也有经济发展成果如何合理分配的矛盾;既有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与速度等的矛盾,也有政治思想社会文化体系如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等等。多方面的价值矛盾内在交错,互相牵制,其复杂性程度是其他国家并不多见的。
但专家们并不买账。“意义不大。”刘睿认为,这是一次进步,但不解决“自监自测”的问题,可信度仍是软肋。,如果说,“低通胀、高物价”的矛盾是一种微观感受的话,那么,“稳增长、调结构”的矛盾则是一个更加突出的宏观问题。实际上,当稳增长和保就业被当 成重点任务的时候,调结构的任务往往就会被搁置。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强大掌控能力和行政支配能力,也往往体现在调整经济总量而不是经济结构上。所以,在 2013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内,中国的进出口结构、投资消费结构、贷款流向结构、产业结构、价值链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人口结构、收入结构、中央地 方债务结构等“十大结构问题”仍将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編輯:Dorota】
相关新闻
- 国庆:我们该如何过节? 2023-06-11 02:19
- 郑之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五字诀” 2023-06-11 02:08
- 张萍:创新应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2023-06-11 02:43
- 透过文明看春运:真正的美好在哪里? 2023-06-11 02:18
- 佘颖:“五证合一”不是改革的终点 2023-06-11 02:38
相关新发布
- 农地“三权分置”: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2023-06-11 02:27
- 李宁:让权威发布走在谣言前面 2023-06-11 01:52
- 李友志:智库人应具备的使命担当 2023-06-11 02:23
- 兜底线 织密网 建机制 2023-06-11 02:06
- 积极探索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23-06-11 01:54